今天是
   首页 > 旧版网站 > 热点聚焦
大力推进交叉融合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3-22]  阅读次数:[]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在信息学部的基金资助体系中新增了相关申请代码。1月6日,教育部科技司和基金委政策局共同在北师大组织召开了教育领域交叉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目的在于吸引和动员更多有志于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到新代码基金项目的申请中来。2月27日,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再次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召开论坛,目的是希望进一步提升交叉融合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自然基金项目的质量,共同推动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凝聚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日前,记者在会上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同志。

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变革教育,如何使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杰出人才,成为各国在21世纪发展制胜的关键所在。您如何看待科技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应该如何认识?

雷朝滋:科技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科技的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内容,也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的手段和方法,科技的最新发展还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的时代背景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除了要解决教育公平、创新不足、终身教育体系缺失等陈年积淀的问题,还需要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教育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等时代性要求。与此同时,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也为我们带来了运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教育规律、变革教育模式、重构教育体制的可能。我国教育发展之所以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自然科学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持不足,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层次认识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撑,教育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可以说,我国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需求迫切、任务艰巨。

信息化时代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面临的挑战

记者:从国际上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设立了面向教育科学的研究基金和重大项目,聚焦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研究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以及信息社会人类的认知与学习规律。应当如何看待信息化时代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面临的挑战?

雷朝滋:此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等4家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联合发表了一份教育中的科学研究报告,指出教育科学研究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范。当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如网络在线课程、学习课程、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等,全部都有着自然科学深度介入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离不开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

从国内情况看,主要存在教育研究能力和方法有待提升、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研究能力和方法的问题,主要是教育研究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明显分割,界限分明,交叉融合远远不够。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宏观的角度来开展教育研究,形成了以经验范式为主的研究方法体系,“重思辨轻实证”。与国际教育科学发展越来越强调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近年来在信息技术、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复杂系统等领域中出现了很多突破性进展,跨学科、多领域、科学化的协同创新研究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有关教育研究的总体经费投入不足,截止到2015年我国全国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大约1.5亿元。而在同期,美国教育研究方面的经费支出每年达到9.6亿美元,我国教育领域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制约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我们正由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带来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巨大改变,并将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我们的办学形态、学习方式、教育方法都带来巨大的改变。我们还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会对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知识传授方式带来巨大冲击。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大量识别和存储已有的知识积累,完全有可能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存在正反两方面的看法,前不久在乌镇召开的互联网大会上,美国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有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大概意思就是他不担心电脑像人脑一样思考,反而担心人脑像电脑一样思考。未来的人脑将如何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教育所影响和决定的。可以说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而教育科学基础研究作为揭开教育发展规律的钥匙,任重而道远。

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内涵与方法的变革

记者: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挑战,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涵和方法应当做出哪些改变?

雷朝滋: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等进行变革,构建以人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以人的发展作为研究核心的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加强对人类学习与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研究,强化前沿科学、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研究体系。教育科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但是并不限于以下这些方面:

一是开展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究人类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包括认知心理、认知神经科学、语言与认知、认知环境、认知技术等研究方面。在人类教育面临的基础性难题上,争取获得突破引领学科发展。

二是关注新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融合应用问题。关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关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学习和教育过程的重塑,关注技术变革对教育规律、手段、方式的重要影响。我们要真正发展教育还要在应用融合上下功夫。

三是重视前两者与教育实践的结合问题。要强调科学性、重视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改变当前教育实践多以经验和个案研究成果为指导的现状,赋予教育更多的普适的、科学的逻辑属性。例如儿童在不同年龄的认知模式是怎样变化的?早期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教授什么内容?如何科学设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这些都需要以人脑认知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科学指导,引导教育实践和社会教育氛围。现在社会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不要输在起跑线”,让家长群体非常焦虑,引来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这样的说法有无科学依据呢?我国的中小学生,总体上来说没有快乐的童年,学习要比国外的孩子辛苦得多,有时睡眠都不足,这样的辛苦付出值不值?我国的学生参加PISA考试,成绩远远高于经合组织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教育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考试的成绩与我国整个学科的创新发展相比,却是不相称的。比如,最近总理在很多场合考察都强调了我国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方面的薄弱。国务院刚刚下发的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文件也特地讲到这个问题,中国学生参加PISA考试的数学成绩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好得多,据说英国的教育部长还专程到上海来学习取经。我国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这么好,为什么数学还成了薄弱学科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应该主要考虑三个结合:

一是教育研究中要强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我们要思考怎么把过去单纯使用某类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分散的、局部的、孤立的研究课题,由纯技术角度或者是教学角度来做的研究课题都能够紧密围绕教育的目标使命进行有效的凝练、集成和结合,共同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教育研究要加强教学实践与新兴技术应用的结合。教育科学研究不应停留于教学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在服务于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学习运用新兴技术,破解以往的难题,与时俱进的同时,不断发展出更加符合人类认知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教育的使命和目标,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将是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变革的动力源泉和重要指导原则。

三是教育研究要引导教学实践与科学思维模式的结合。我们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教育也有东方特有传统,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跟西方也有所不同:偏重整体而非细节,偏向求同而非求异,注重感性直觉而疏于理性逻辑。这些差异性的思维元素值得教育科学深入研究,以真正探索符合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思维训练模式,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范式。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将直接决定创新创造人才的培养质量,东西方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值得教育科学研究加以关注。

教育科学基础研究意义重大,一定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努力吸引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加入进来,并给予充分的创新实践和空间,汇聚更好、更多的研究资源。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汇聚和培养壮大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鼓励更多学者参与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申请,在研究选题上注重前沿性、科学性,体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符合应用需求以及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今年是新学科代码申请的第一年,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申报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围绕教育科学深入开展基础研究。这一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已经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建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汇聚研究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部将在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中予以布局,希望自然科学基金有关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布局,能够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而逐步扩展。我们迫切需要增加资助投入,从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着手,以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国家教育为目标,汇聚教育科学及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持续深入、交叉融合地研究新时代的教育变革,解决教育发展实践中重大的理论应用问题。

· 中国工程院院士做客“胡杨林大...
· 研究生院研工部党支部与研究生...
· 西安科技大学在2023年中国研究...
· 学校召开秋季学期研究生期中教...
·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 艺术学院举办“胡杨林大讲堂”
|
|
|
|
|
|
|
|
|
|
|
|
|
|
|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地址:雁塔校区北院教学主楼二楼,临潼校区骊山校园综合楼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