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的1978年,1979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四十余载的发展,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附件1-2)。学校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土木工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2个学科进入B类。在全国新一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交叉学科等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能源、安全以及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二)学科建设
1.“双一流”建设
编制完成《西安科技大学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调研报告》《省内高校“双一流”建设调查问卷》。配合陕西省科技厅完成西安“双中心”建设重点项目(推进西安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年度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工作计划编制、各季度进展情况报表填报。紧密筹备并高质量完成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和建设情况现场陈述、陕西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现场观摩活动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整体成效获专家好评。
2.学位点申报
组织完成第十四批博硕士点申报工作,获批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实现专业学位博士点零的突破,学科专业规模稳步增长,布局进一步优化。
3.学科内涵建设
深入实施学科“拓深”工程,强化学科分类分层建设,以学科群建设计划、省级“一流学科”培育计划、文理基础学科支持计划等为抓手,持续推进学科内涵建设。紧扣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和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投入经费1800万元,支持“安全与应急”“能源与矿业”学科群建设,开展有组织、成规模的多学科协同创新。遴选立项5个省级“一流学科”培育计划项目,投入经费400万元,支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做好省级“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实施“文理基础学科支持计划”,投入经费210万,重点支持9项与优势特色学科契合度高的基础建设项目,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4.学科声誉和影响力
提升ESI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支持学科交叉团队建设,编制6期数据简报,跟踪发展动态。最新数据显示,学校ESI论文8108篇,较上一年增长26.2%,总被引频次突破10万次;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5个学科保持进入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全球前2.3‰。完善激励机制,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836篇,年增幅26%,其中SCI论文1126篇,年增幅18%。设立学术会议及学术影响力提升专项经费,资助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256场次,同比增长32.6%,主办或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66场次,同比增长37.5%。学校首次上榜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排名701-800名,国内排名138-156名,陕西省属高校第3名。
(三)研究生规模
1.研究生招生
持续加强研究生招生改革,精心制作招生宣传片,加大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与招生导师教学科研水平宣传力度,组织实施“优研计划”,推进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不断加大直接攻博、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和本硕连读招生力度,生源数量与质量稳步提高。2024年录取博士研究生141人,其中直接攻博4人(占比2.8%)、硕博29人(占比20.6%)、申请考核85人(占比60.3%)、普通招考23人(占比16.3%)。录取硕士研究生2202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725人(占比32.9%)、全日制专业学位1201人(占比54.5%)、非全日制学术型27人(占比1.2%)、非全日制专业学位249人(占比11.4%)。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比例逐年提高,达到68.64%。
2.在校研究生
目前各类在校研究生688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450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08人。
(四)毕业与学位授予
全年授予学位2043人,其中博士学位100人(法学5人、工学95人),硕士学位1943人(其中经济学硕士10人、法学硕士77人、理学硕士67人、工学硕士437人、管理学硕士66人、艺术学硕士28人、应用统计硕士22人、翻译硕士31人、工程硕士18人、电子信息硕士206人、机械硕士106人、材料与化工硕士76人、资源与环境硕士342人、能源动力硕士71人、土木水利硕士108人、工商管理硕士177人、会计硕士43人、工程管理硕士58人)。
(五)研究生就业
202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为“制造业”占比22.0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13.8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8.70%,其他占比55.39%;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为“教育”占比70.9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12.9%、其他占比16.13%。
(六)导师队伍建设
1.导师总体规模
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9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6人,硕士生导师748人;另有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导师530人,专业学位校外指导教师800余人。校内导师队伍中,35人次获国家级人才称号,161人次获省级人才称号,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导师队伍结构
(1)导师年龄结构
博士生导师中,45岁以下52人,占比为31.33%,45岁-59岁83人,占比50%,60岁及以上31人,占比18.67%。硕士生导师中,45岁以下434人,占比58.02%,45岁-59岁312人,占比41.71%,60岁及以上2人,占比0.27%。
(2)导师职称结构
学校的博士生导师全部具有正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94人,占比12.57%,具有副高级职称者505人,占比67.51%,中级职称者149人,占比19.92%。
(3)导师学历结构
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756人,占比82.71%,硕士学位130人,占比14.22%,硕士以下学位28人,占比3.07%。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1.辅导员队伍建设
按照不低于1:200师生比配齐专职辅导员队伍,学校现有辅导员129人,同时选聘“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行政人员担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重视辅导员培养培训,举办“学工论坛”11讲,开展了辅导员讲党课、主题班会比赛,组织辅导员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支持辅导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规定,定期开展辅导员职级职称评聘工作,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2.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思政课专任教师7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29人,具有博士学位34人。全体思政课教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构建思政课“三个体系”,以历史文化为根基构建思政课力量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丰富思政课知识体系,以校训校风为基础充实思政课价值体系。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周组织教师学习聆听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赴贵州开展实践研修,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2024年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2名教师获省级奖励。建成教学科研团队7个,获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3个。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组建首届博硕士生宣讲团,举办《赓续西科精神,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讲好中国故事,践行中国精神》等主题讲座。开展红色家书诵读、党史知识竞赛等“颂盛世华章 担时代重任”主题活动40余场,1名研究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推进研究生党建与培养深度融合,培育研究生党支部“一支一品”项目8个、“党员标兵”18人(附件3-4),1个培育项目典型经验在学习强国报道。推进和谐导学关系建设,举办“我和我的导师”征文比赛,开展“研途相伴 心语护航”导学谈心谈话,选树宣传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18个,举办导学思政沙龙11场。加强科研文化氛围营造,举办学术道德专题讲座9场,“研途成长”学术文化讲座21场(附件5),1个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获得省级优秀团队。突出优秀学生典型选树,开展“研途相伴 榜样引航”优秀研究生先进事迹分享会26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对69名博硕士的科研成果、典型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三)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能源报国、红墨育人”主线,聚焦优秀教师、科研骨干、先进事迹等挖掘育人故事,打造特色育人品牌。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举办了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西科故事我来讲”校史演讲比赛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获省级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打造煤炭科技楼文化墙、迎新标志、毕业合影打卡点等文化景观,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三个年”主题活动等重大主题,全年编发新闻稿2400余篇,官微推文237篇,对外宣传400余篇,视频号推送140条,官方微博发文近5000条,登上同城热搜21次,视频号和热搜量同比增长300%。《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成就。聚焦新质生产力宣传鼓劲,中央电视台、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对学校进行了宣传,编印了《新质生产力工作汇编》。在年度“陕西高校新闻奖”评选中,学校报送作品获特等奖1件,一等奖1件,二等奖6件。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坚持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举办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开展雁塔校区研究生趣味心理游园活动、团体辅导等,举办《社交礼仪与沟通艺术》《研究生常见法律风险及防处对策》《规划指引未来 笃行成就事业》等讲座10余场,2名研究生获简历设计和职业规划大赛省级奖项。全方位开展消防安全、预防电信诈骗、国家安全等宣传教育,举办“研途成长 安全护航”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开展2024级新生法治暨安全教育第一课、专题讲座等15场。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健全研究生基本信息台账,常态化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校园政治安全,1名学生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创大赛省级银奖。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持续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不断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2024年开设各级各类研究生课程873门次,引入《工程伦理》《万众创新第一课:创新总论与技术产业化》等6门在线辅助课程。打造智能教室13间,助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优化博硕士生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产教科教融合和贯通式培养。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资助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0项、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启动新一轮校级专业学位案例库、研究生教材、AI+创新课程、讲义、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专业学位案例库15部、研究生教材5部、AI+创新课程8门、讲义10部、精品课程10门。加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资助力度,立项建设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22项。2024年向省厅推荐10项教学案例参评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推荐6门课程及教学团队参评陕西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新增获批陕西省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批2024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附件6-15)。
(二)导师选拔培训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导师遴选
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落实好新版博士生导师遴选办法,坚决破除“五唯”,加大国家级在研项目和高水平学术科研成果的考核权重,推行多元化成果评价及结果运用。每年开展1次博硕士生导师遴选,新聘任119名优秀年轻教师加入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83人。继续推行项目导师聘任,新聘项目博导21人、项目硕导42人。加强行业导师队伍建设,新聘校外实践基地专业学位导师69人。
2.导师培训
不断完善新遴选导师集中培训、在岗定期培训与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校院两级培训制度,将政治理论、师德师风、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政策、教学管理制度、指导方法等作为培训内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宣贯作为重中之重,实现师生学习100%覆盖。全年16家学院举办导师培训30余场次,基本实现导师全覆盖。推行导师老中青传帮带制度,优化指导团队,帮助青年导师提升指导能力。
3.师德师风建设
不断加强导师师德师风建设,邀请专家开展师德师风大讲堂2次,500余人次参加。组织200余名教师参加“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100余名教师参加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全校1700余名教职工参与师德师风知识竞赛。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宣誓仪式,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西迁博物馆、校史馆、徐精彩纪念馆、地质博物馆等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实现师德教育全覆盖。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注重运用师德考核结果,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第一标准”要求。严格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考核,全面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廉洁操守、从业行为和科研诚信,考核结果纳入个人师德档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取消其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资格。2024年,1名博士生导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评选出校级师德涵养基地3个、师德示范工作站6个、师德建设集体3个、师德先进个人10人、优秀教师10人。
(三)研究生学术训练
1.研究生参与学术竞赛情况
优化完善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和博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规定条件,将学术科技竞赛获奖纳入毕业条件和成果奖励范畴,逐步加大其考核权重,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举办了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创“芯”大赛、能源与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等18项校级学科竞赛(附件16),参赛研究生2300余人次。积极组织和选拔研究生参加省赛、国赛,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252项(附件17),其中国家级90项、省部级162项。学校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国赛“优秀组织奖”4项、省赛“优秀组织奖”2项。
2.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学校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在研科研项目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86%以上的研究生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我校师生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43项、三等奖34项)。
3.学术训练成效
学校开设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指导课程,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意识。承办分学科领域博硕士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成效。以“胡杨林大讲堂”等学术交流平台为抓手,邀请名家来校学术交流。举办“胡杨林大讲堂”学术报告43场(附件18),听取报告的师生10000余人次。承办召开各级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30余场次,发起并承办了陕西省第一届安全与应急领域研究生学术论坛,来自我校等7所高校的62名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学术汇报交流。全年研究生发表CSSCI/CSCD/SCI/SSCI等收录的高水平论文761篇,其中ESI热点及高被引论文13篇。此外,研究生发表EI期刊收录论文1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
(四)研究生奖助学金发放
不断优化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与资助体系,做到应资尽资、精准资助。严格按照学校新版奖助学金管理总办法和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个实施细则,做好资助评选认定与发放,导向激励与资助育人作用发挥更加充分。2024年,152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附件19),其中博士22人,硕士130人,发放奖金326万元;1882名研究生获学业奖学金(附件20),其中博士370人,硕士1512人,发放奖金1518.1元万元。审核发放10个月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助学金3669.07万元。16名研究生获“徐精彩奖学金”,20名研究生获“晨露奖学金”,8名研究生获“龙软科技奖学金”。
(五)研究生培养督导检查
持续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质量保障和督导体系,通过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督导有机结合,采取校院两级督导分工协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期中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学评教、教评教、管评教活动。督导专家组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与答辩等关键环节,以及研究生教育专项工作等进行全面督导。全年开展督导检查700余次,反馈意见200余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整改依据。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
(一)人才培养
1.加大平台建设力度
持续推进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申报、建设、评估等工作,联合新疆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组建“富油煤资源化学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下达科研基地平台运行管理经费145万元,优化完善19个学校牵头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机构和研究团队,推进10个省厅科研平台的优化重塑。全年新增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团队”1个、“煤炭行业重点联合实验室”1个、“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增至36个,教育厅科研平台增至10个。新增24个研究生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学校现有校级实践基地171个。
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优化博硕士生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产教科教融合和贯通式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持续优化。设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通过教师开展项目研究助力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形成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教师深入研究重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级研究生项目。2024年向省厅推荐10项教学案例参评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推荐6门课程及教学团队参评陕西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委书记、校长全程参与指导,督促人才引培进展。听取学院党政关于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博士毕业生来校开展博士后研究的工作力度,拓展哲社类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在更宽口径、更高层次上引进紧缺人才。
2.加大人才引培力度
学校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24年新增“优青”、“杰青”人才2人,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实现了学校“杰青”人才新突破,国家领军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入选2024年陕西省“三秦英才”计划项目10项,其他省部级人才项目24项,较前期数量稳步增长。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11人,持续完成人才引进规模“破百”目标。
3.强化博士后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最大化政策支持。2024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71人,较2023年增长65.11%;博士后获批教育部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6人,资助经费558万;获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6项,资助经费302万元,资助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获批陕西省博士后项目资助17项,资助经费160万元,博士后获批列省属高校首位。2024年博士后获批各类项目经费合计1460万元,较2023年增长70%。
4.着力提升人才发展成效
引进人才国家基金获批数量和质量持续增长,2024年获批自然科学基金的91项中,引进人才占64项,占比70.3%。2024年教师职称评审中,通过特别评审晋升副教授人员50人,占本年度晋升副教授人员的51%,引进人才2024年发表高水平论文对学校学科贡献达到新高,引进人才作用发挥持续增长。
(三)科学研究
紧抓国家高质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创新激励机制,扎实推进高水平项目申报,科研规模和科技成果产出成效显著。在科研规模方面,2024年学校立项科研项目1897项,立项总经费61296万元。其中立项纵向科研项目497项,立项经费10753万元,较上年度增加1018万元,增幅10.5%;签订横向科研合同1400项,合同经费50543万元。全年到款总经费56390万元,较2023年增加6290万元,增幅12.6%。其中横向到款经费45977万元,较去年增加6321万元,增幅15.9%;纵向到款经费9406万元,较去年增加895万元,增幅10.5%。资产管理公司到款经费1008万元。在科技成果方面,2024年学校组织申报各类各级成果奖励226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30项,其中省部级9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43项,三等奖34项)、厅局级39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9项,其他奖2项)。全年申请国家专利339项、发明238项、实用新型90项、外观设计11项,授权国家专利29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37项、实用新型51项、外观设计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2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5项,其中国际领先13项、国际先进17项、国内领先5项。发布国家标准1项。实施专利转让转化项目38项,合同金额137.5万元。
(四)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1.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发挥校史馆、地质博物馆、徐精彩先进事迹展览馆等的育人功能,组织开展新生和新进教职工校史校情教育。积极创建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深入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主题活动,大力培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1项成果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心。
2.积极创建“文明校园”
开展“文明院部”“文明处室”“文明窗口”“五好家庭”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营造“情怀西科、创新西科、人文西科、和谐西科”的文明氛围。举办校园网络安全及应用知识竞赛和网络文化节,评选网络思政育人优秀案例,打造思政微课堂等精品栏目,持续唱响时代主旋律。坚持用宣传呈现西科奋斗姿态,对学校立德树人取得成效、改革发展取得成就进行深度报道,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当代陕西》以及“学习强国”陕西省平台媒体报道推介,获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成果入选《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案例汇编》。
3.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贯彻落实学校《“三全育人”实施方案》以及“十大育人”实施办法,抓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典型培育工作。召开“一校一策”工作推进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汇报会,制定《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创建西科特色一流育人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台账式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评选17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秀典型案例,编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成果汇编》,获评陕西省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1.国际生招生
2024年共录取国际生3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8人,本科生2人,语言生16人,分布在地质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10家学院。
2.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及陕西省教育厅相关通知要求,学校积极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宣传、选拔和推荐工作,3名博士研究生获批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加大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执行力度,项目新增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为海外合作院校,并选拔4人计划派往该校交流学习。
3.出国(境)交流学习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学校召开出国境交流项目宣讲会41场,较上年度增幅40%。共计124人次参加了各类联合培养项目,其中研究生69人(附件21-22),同比增长38%,为学科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新突破,我校派出5名研究生赴该校交换学习半年。全年师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报告235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1700余人次,其中171人次在会议上作了报告。
4.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情况
学校在籍国际学生105人,涉及14个学院,其中博士生23人,硕士生50人,本科生16人,语言生16人。生源国包括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26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积极开展留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留学生创办公司3家,涉及互联网、教育和贸易等行业。2024年,1名国际生获得博士学位,13名国际生获得硕士学位,7名国际生获得学士学位。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位点评估情况
顺利完成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工作,16个参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均全票通过专家评审,获“继续授权”。完成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自评工作,邀请116位专家(学科评议组成员及教指委委员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组成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与师生及管理人员座谈、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对19个参评学位点逐一开展了进校评议,各参评学位点均通过专家评审。组织各参评学位点在专家评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并按要求完成系统填报工作。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严抓细管把牢把严论文质量关口,通过加大分流淘汰力度,守好论文质量底线。在2024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和陕西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85篇硕士学位论文被抽检,抽检比例为5%,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通过率为100%,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优良率高出全省均值10个百分点,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尚未反馈。我校硕士论文已连续5年全部顺利通过省厅抽检,成为连续5年100%通过抽检的三所省属高水平大学之一。2024年,获批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中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创历史之最。评选出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8篇。
(三)存在的问题
支撑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平台还不够足,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还不够大,人才分类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成效还不够显著。
六、改进措施
(一)继续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研究生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深入挖掘“党建+培养”典型案例,加大党支部“一支一品”项目和“党员标兵”培育力度。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研途成长”学术文化讲座内涵质量。加强育人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完善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综合素养和安全教育。
(二)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
聚焦新质发展力发展需要,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和安全应急领域重大需求,发挥学校能源安全特色优势,持续深化校企战略合作,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卓工学院内涵发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内涵建设,选送优秀研究生进基地联合培养。构建高层次工程类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力度。
(三)着力加强专业学位博士人才培养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地方急需,聚焦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目标,系统设计、着力推进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学位博士招生机制,推进专博项目制招生。积极对接省厅争取更多招生指标,以满足招生需求。积极对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开展精准招生宣传,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四)持续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
优化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目标,完善分类培养人才方案,构建更加契合分类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鼓励多样化申请学位成果形式,鼓励企业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着力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加快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
挖掘更多国际化资源,畅通多种国际交流渠道。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政策宣传,提高专项经费资助额度。优化研究生出国(境)交流派出机制,扩大研究生交流选派规模,重点做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组织选派工作,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
附件1
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硕士授权学科一览表
序号 |
学科门类代码 |
学科门类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1 |
03 |
法学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
07 |
理学 |
0701 |
数学 |
3 |
0702 |
物理学 |
4 |
0703 |
化学 |
5 |
0705 |
地理学 |
6 |
08 |
工学 |
0801 |
力学 |
7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8 |
0802 |
★机械工程 |
9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0 |
0808 |
电气工程 |
11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2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3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4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5 |
0814 |
★土木工程 |
16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7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8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19 |
0819 |
★矿业工程 |
20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1 |
0833 |
城乡规划学 |
22 |
0835 |
软件工程 |
23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24 |
0857 |
★资源与环境 |
25 |
12 |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26 |
1202 |
工商管理学 |
27 |
14 |
交叉学科 |
1403 |
设计学 |
28 |
02 |
经济学 |
020205 |
产业经济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 |
注: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标注★的学科表示同时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
附件2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序号 |
代 码 |
名 称 |
1 |
0252 |
应用统计 |
2 |
0453 |
国际中文教育 |
3 |
0551 |
翻译 |
4 |
0854 |
电子信息 |
5 |
0855 |
机械 |
6 |
0856 |
材料与化工 |
7 |
0857 |
资源与环境 |
8 |
0858 |
能源动力 |
9 |
0859 |
土木水利 |
10 |
1251 |
工商管理(MBA) |
11 |
1253 |
会计(MPAcc) |
12 |
1256 |
工程管理 |
13 |
1357 |
设计 |
附件3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党支部“一支一品”培育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
支部名称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1 |
通信学院2023级研究生党支部 |
铸魂 赋能 聚力,打造党研双融合创新党支部 |
朱赵文博 |
2 |
化工学院2022级研究生党支部 |
“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三融合引领党支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朱艳洁 |
3 |
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
基于“互联网+党建”新型模式,铸就“科创型”研究生党支部 |
田凌云 |
4 |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 |
红言灼灼 声声入心 |
谢沛娟 |
5 |
建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 |
党建引领,科创启航,赋能土木工程新质生产力 |
云梦晨 |
6 |
艺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 |
红艺领航工程 |
黄绮溦 |
7 |
能源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 |
使命引领、能源报国——矿业工程博士研究生“双优双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
马晨阳 |
8 |
测绘学院2023级研究生党支部 |
坚持“四真”,以高质量党建促进科研创新 |
陈可晴 |
附件4
2024年“研究生党员标兵”培育对象名单
序号 |
学 院 |
姓名 |
备注 |
1 |
能源学院 |
马晨阳 |
博士研究生 |
2 |
能源学院 |
朱浩宇 |
硕士研究生 |
3 |
安全学院 |
黄罗鑫 |
博士研究生 |
4 |
安全学院 |
翟芳妍 |
硕士研究生 |
5 |
建工学院 |
云梦晨 |
博士研究生 |
6 |
机械学院 |
王健龙 |
硕士研究生 |
7 |
电控学院 |
滕冰洋 |
硕士研究生 |
8 |
通信学院 |
张 巍 |
硕士研究生 |
9 |
计算机学院 |
翟洁晨 |
硕士研究生 |
10 |
地环学院 |
周海鹏 |
硕士研究生 |
11 |
测绘学院 |
马永杰 |
博士研究生 |
12 |
测绘学院 |
陈可晴 |
硕士研究生 |
13 |
材料学院 |
刘安妮 |
硕士研究生 |
14 |
化工学院 |
武奥环 |
硕士研究生 |
15 |
管理学院 |
张笑晗 |
硕士研究生 |
16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谢沛娟 |
硕士研究生 |
17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王翔宇 |
博士研究生 |
18 |
艺术学院 |
黄绮溦 |
硕士研究生 |
附件5
西安科技大学“研途成长”学术文化讲座一览表
序号 |
主 题 |
主讲人 |
时间 |
举办学院 |
1 |
永远的路遥——路遥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
牛迈程 |
2024年5月 |
地环学院 |
2 |
研究生常见法律风险及防处对策 |
孙曼曼 |
2024年5月 |
计算机学院 |
3 |
星星点灯——就业形势与生涯规划 |
郭珂 |
2024年5月 |
研工部 |
4 |
《周易》之君子人格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
袁金群 |
2024年5月 |
研工部 |
5 |
导学思政沙龙 |
杜光辉 |
2024年6月 |
电控学院 |
6 |
思政引领研途成长之路 |
刘英 |
2024年6月 |
测绘学院 |
7 |
赓续西科精神,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
邓军 |
2024年9月 |
研工部 |
8 |
梦想与现实——构建大社会中的精彩个体 |
黄彬彬 |
2024年11月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9 |
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我思 |
付蓉 |
2024年11月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10 |
一路追“光”——做学校精神的传承人 |
柴进 |
2024年11月 |
能源学院 |
11 |
规划指引未来 笃行成就事业 |
刘树林 |
2024年11月 |
电控学院 |
12 |
社交礼仪与沟通艺术 |
张梦楚 |
2024年11月 |
安全学院 |
13 |
从思想引领到具体行动,培养通信领域高层次人才 |
王安义 |
2024年11月 |
通信学院 |
14 |
讲好中国故事,践行中国精神 |
任忠惠 |
2024年11月 |
人外学院 |
15 |
漫漫求学路,孜孜求索心 |
王会战 |
2024年11月 |
管理学院 |
16 |
定位——艺术类大学生如何选择 |
姬永 |
2024年11月 |
艺术学院 |
17 |
土木工程专业发展趋势与个人成长规划 |
贾梁海 |
2024年12月 |
建工学院 |
18 |
研究生就业与创新创业 |
李振 |
2024年12月 |
化工学院 |
19 |
基础科学研究生培养与就业中的共性问题和解决思路 |
李自刚 |
2024年12月 |
理学院 |
20 |
梦想照进现实-研究生阶段的梦想追求与实践 |
杨来侠 |
2024年12月 |
机械学院 |
21 |
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道路上实现梦想 |
张志成 |
2024年12月 |
材料学院 |
附件6
2024年度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所在单位 |
负责人 |
YSZJG202401 |
“双碳”背景下路基路面功能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
建工学院 |
李海滨 |
YSZJG202402 |
“工程电磁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改革与探索 |
电控学院 |
曹乐 |
YSZJG202403 |
图论及其应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计算机学院 |
冯健 |
YSZJG202404 |
新时期研究生公共数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
理学院 |
刘杰 |
YSZJG202405 |
研究生课程思政链模型及方法 |
机械学院 |
刘鹏 |
YSZJG202406 |
提升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生思政管理综合素养的探索 |
建工学院 |
崔琰 |
YSZJG202407 |
“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电子信息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研究 |
通信学院 |
蒋飞 |
YSZJG202408 |
基于工程教育的工程报国意识培养--化工计算软件及其应用课程思政实践 |
化工学院 |
王瑞琪 |
YSZJG202409 |
高级运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机械学院 |
李娟 |
YSZJG202410 |
图像处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电控学院 |
秦学斌 |
附件7
2024年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一览表
项目编号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负责人 |
YSZSF202401 |
灾害应急救援技术 |
安全学院 |
郑学召 |
YSZSF202402 |
数字图像处理 |
通信学院 |
宋婉莹 |
YSZSF202403 |
矿山围岩灾害与防治 |
能源学院 |
邵小平 |
YSZSF202404 |
材料结构与性能 |
材料学院 |
杜慧玲 |
YSZSF202405 |
超细粉体制备与应用 |
化工学院 |
杨伏生 |
YSZSF202406 |
复杂工程智慧建造理论与技术 |
建工学院 |
曹萍 |
YSZSF202407 |
高等化学反应工程 |
化工学院 |
段瑛锋 |
YSZSF202408 |
科技文本翻译 |
人外学院 |
高宝萍 |
附件8
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课程负责人 |
YJPK202401 |
地质工程实验与模拟 |
地环学院 |
刘飞 |
YJPK202402 |
系统辨识 |
电控学院 |
刘宝 |
YJPK202403 |
DSP综合应用训练 |
电控学院 |
高瑜 |
YJPK202404 |
工程有限元 |
机械学院 |
龚晓燕 |
YJPK202405 |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
机械学院 |
薛旭升 |
YJPK202406 |
城乡规划与设计 |
建工学院 |
胡恬 |
YJPK202407 |
路基路面与功能材料 |
建工学院 |
李海滨 |
YJPK202408 |
高等岩石力学 |
建工学院 |
冯上鑫 |
YJPK202409 |
高等煤基燃料转化技术(双语) |
能源学院 |
许涛 |
YJPK202410 |
通信信道与均衡理论 |
通信学院 |
刘洋 |
附件9
2024年度校级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立项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课程负责人 |
YALK202401 |
结构工程优化设计 |
建工学院 |
张淑云 |
YALK202402 |
特殊煤层开采技术 |
能源学院 |
王红伟 |
YALK202403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电控学院 |
商立群 |
YALK202404 |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
管理学院 |
王新红 |
YALK202405 |
增材制造技术及其应用 |
机械学院 |
李素丽 |
YALK202406 |
信息论与编码 |
通信学院 |
张红 |
YALK202407 |
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 |
测绘学院 |
王祎婷 |
YALK202408 |
隧道工程设计案例分析 |
建工学院 |
刘群峰 |
YALK202409 |
材料化学 |
材料学院 |
刘霄 |
YALK202410 |
计算流体力学 |
建工学院 |
李亚娇 |
YALK202411 |
文化遗产保护专题 |
艺术学院 |
张娜 |
YALK202412 |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 |
测绘学院 |
陈秋计 |
YALK202413 |
瓦斯预测与防治技术 |
地环学院 |
郭晨 |
YALK202414 |
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机械学院 |
钟斌 |
YALK202415 |
大数据与财务决策 |
管理学院 |
郭道燕 |
附件10
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教材名称 |
所在单位 |
主 编 |
YJC202401 |
桥梁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 |
建工学院 |
柴生波 |
YJC202402 |
路基路面工程材料 |
建工学院 |
李海滨 |
YJC202403 |
材料与化工学科前沿 |
化工学院 |
屈孟男 |
YJC202404 |
矿山智能化技术 |
电控学院 |
潘红光 |
YJC202405 |
信息论与编码 |
通信学院 |
张红 |
附件11
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AI+创新课程建设立项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课程负责人 |
YAI202401 |
数据可视化 |
计算机学院 |
马天 |
YAI202402 |
图像处理 |
电控学院 |
秦学斌 |
YAI202403 |
化工计算软件及其应用 |
化工学院 |
王瑞琪 |
YAI202404 |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英语 |
理学院 |
鱼海涛 |
YAI202405 |
智慧矿山技术 |
测绘学院 |
蔺小虎 |
YAI202406 |
机器深度学习 |
机械学院 |
赵栓峰 |
YAI202407 |
嵌入式系统设计 |
通信学院 |
孙弋 |
YAI202408 |
材料加工原理 |
材料学院 |
张慧慧 |
附件12
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优秀讲义立项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课程名称 |
所在单位 |
讲义编写人 |
YJY202401 |
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 |
电控学院 |
程勇 |
YJY202402 |
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
电控学院 |
赵建文 |
YJY202403 |
数值分析 |
计算机学院 |
许晓阳 |
YJY202404 |
研究生体育教学 |
体育部 |
谢志斌 |
YJY202405 |
学术英语写作 |
人外学院 |
高宝萍 |
YJY202406 |
废水生物处理理论与新技术 |
地环学院 |
刘慎坦 |
YJY202407 |
地学信息数据分析 |
地环学院 |
方世跃 钟红利 |
YJY202408 |
图像工程 |
计算机学院 |
杨晓强 |
YJY202409 |
土木水利工程学科专业外语 |
建工学院 |
刘平 |
YJY202410 |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
机械学院 |
高怀斌 |
附件13
2024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单位 |
负责人 |
主要参加人员 |
项目类型 |
YJG202401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矿业研究生多元数值仿真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能源学院 |
解盘石 |
胡博胜、郎丁、王红伟、高喜才、罗生虎 |
重点项目 |
YJG202402 |
工程地质教学与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 |
地环学院 |
孙强 |
师庆民、赵晓辰、耿济世、李识博 |
重点项目 |
YJG202403 |
困境与纾解:基于扎根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管理学院 |
王会战 |
邹绍辉、苏建军、梁正军、李思思、丁聪聪 |
重点项目 |
YJG202404 |
科学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赵京 |
高振岗、铁锴、何江新、王晓鸽、高 欣 |
重点项目 |
YJG202405 |
以《矩阵论》为基础内涵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
计算机学院 |
陈振华 |
贾澎涛、冯健、付立东 |
重点项目 |
YJG202406 |
研究生《数值分析概论》教学模式与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
计算机学院 |
张亚玲 |
许晓阳、张丽娜、曹引超 |
重点项目 |
YJG202407 |
基于国际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矿山充填新技术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 |
能源学院 |
王若帆 |
周静、朱梦博 |
重点项目 |
YJG202408 |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研究生“产研促教”教改研究 |
地环学院 |
张蕾 |
张蕾、聂文杰、田华 |
重点项目 |
YJG202409 |
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思政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路径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吴保传 |
高振岗、石磊、李艳华、陈霂 |
重点项目 |
YJG202410 |
地方高校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 |
发展规划处 |
吴晓明 |
石磊、冯爱玲、汪卫兵、刘方路、孙睿 |
重点项目 |
YJG202411 |
基于科研-实践-交流多元化的地质微生物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 |
地环学院 |
鲍园 |
刘向荣、李丹、王亚亚、郑瑞辉 |
重点项目 |
YJG202412 |
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电控学院 |
贺虎成 |
张玉峰、周奇勋、高瑜、杨战社 |
重点项目 |
YJG202413 |
“双碳”战略下新能源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优化研究 |
安全学院 |
张嬿妮 |
邓军、赵婧昱、陈健 |
一般项目 |
YJG202414 |
机器学习和数理统计在城乡规划研究中的应用与教学创新 |
建工学院 |
韩力 |
刘冬、罗琳、吕园 |
一般项目 |
YJG202415 |
科教融合理念下“学生中心、双融驱动”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 |
计算机学院 |
李远成 |
马天、汪梅、曹非、张岩、杨娜 |
一般项目 |
YJG202416 |
“新工科+双碳”背景下《矿井水文地质勘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
地环学院 |
李慧 |
黄金廷、牛超、肖乐乐、路拓、杨建 |
一般项目 |
YJG202417 |
建环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能源学院 |
张亚平 |
张小艳、薛 韩玲、郝改 红 |
一般项目 |
YJG202418 |
人工智能时代化学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化工学院 |
孙才力 |
何金梅、王晨旭、张楠、朱雪丹、白利华 |
一般项目 |
YJG202419 |
基于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校内实验资源共享体系构建 |
能源学院 |
张小艳 |
薛韩玲、郇超、王雪丽、张进、纪海维 |
一般项目 |
YJG202420 |
多模态视阈下《翻译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人外学院 |
廉张军 |
高宝萍、时健、秦声、杜戍涓、王泽宇、赵晶晶 |
一般项目 |
YJG202421 |
人工智能赋能电气类数智课程建设研究 |
电控学院 |
郝帅 |
王清亮、王枫、马旭、李磊 |
一般项目 |
YJG202422 |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车辆工程学科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探索 |
机械学院 |
田海波 |
寇发荣、高怀斌、张莹 |
一般项目 |
YJG202423 |
科教融合视阈下煤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管理学院 |
苏建军 |
杨利红、王喜莲、王会战、刘家旗、王玲 |
一般项目 |
YJG202424 |
课程思政链理论、技术与教学实践 |
机械学院 |
刘鹏 |
曹现刚、张旭辉、毛清华、樊红卫、薛旭升 |
一般项目 |
YJG202425 |
基于协同论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
地环学院 |
唐皓 |
赵洲、何青峰、马建全、武继峰 |
一般项目 |
YJG202426 |
校企深度协作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
地环学院 |
乔军伟 |
任海峰、黄金廷、方世跃、师庆民、蔺亚兵 |
一般项目 |
YJG202427 |
安全应急领域研究生科研创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安全学院 |
宋泽阳 |
成连华、郑学召、肖旸、戴仁坤、喻敏 |
一般项目 |
YJG202428 |
矿业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
能源学院 |
邵小平 |
肖江、王秀林、唐仁龙 |
一般项目 |
YJG202429 |
高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进探索 |
化工学院 |
白利华 |
刘向荣、赵顺省、杨慧、孙才力 |
一般项目 |
YJG202430 |
如何在产教融合中实现材料类专硕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协同培养 |
材料学院 |
牛立斌 |
余竹焕、吴宇昊、邓丽荣 |
一般项目 |
YJG202431 |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地质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地环学院 |
汤小燕 |
陈应涛、薛喜成、李焕同、陈贤良 |
一般项目 |
YJG202432 |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下导学关系的构建研究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张剑 |
卫晓君、王军妮、王孝云、李凤玲、李年宝 |
一般项目 |
YJG202433 |
“双碳”目标下“四维三融”的“矿业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化工学院 |
朱艳洁 |
李振、常鹏、刘莉君、常静 |
一般项目 |
YJG202434 |
职业能力为导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
计算机学院 |
苗露 |
潘红光、李逸、赵心恬、陈予里 |
一般项目 |
附件14
2024年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获奖一览表
序号 |
学院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获奖 等级 |
1 |
安全学院 |
聚焦特色 以点带面 六联驱动—西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探索与实践 |
罗振敏、赵婧昱、邓军、王秋红、文虎、王涛、 刘博 |
一等奖 |
2 |
机械学院 |
思政引领 数智驱动 校企协同 煤炭行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张传伟、赵栓峰、曹现刚、钟斌、高怀斌、寇发荣、杨芝 |
一等奖 |
3 |
安全学院 |
行业牵引、科研赋能、内外共驱:能源、安全领域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翟小伟、王凯、屈孟男、赵蕾、文虎 |
二等奖 |
附件15
2024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
序号 |
学院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获奖 等级 |
1 |
安全学院 |
特色学科精神引领下矿井火灾防治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践 |
邓军、王彩萍、马砺、肖旸、王凯、屈姣、任帅京、康付如、任立峰、王伟峰、李青蔚、余盈荧、苏畅、白祖锦 |
特等奖 |
2 |
能源学院 |
需求导向 学科交叉 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的矿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赵兵朝、来兴平、朱明、王红伟、吕文玉、柴敬、黄庆享、丁自伟、邵小平 |
一等奖 |
3 |
机械学院 |
思政引领、能力导向、校企协同、煤矿特色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
曹现刚、张传伟、张旭辉、樊红卫、赵栓峰、毛清华、董明、薛旭升、李曼 |
一等奖 |
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立德树人视域下陕西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
周斌、张传伟、陈雪梅、吕叻加、张荠文、朱佳慧、都松阳、李浩、门超、张敏、马永丽 |
一等奖 |
5 |
建工学院 |
“院-企-所”多主体协同学科群下煤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
唐丽云、罗琳、李海滨、景宏君、段旭、尚长春、孙倩倩、贾海梁、王佳璇 |
一等奖 |
6 |
电控学院 |
煤炭行业电类高层次人才“四举措三协同两机制”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潘红光、陈海舰、李逸、李利、顾义东、杜京义、昝宏洋、曹乐、陈予里 |
二等奖 |
7 |
建工学院 |
“需求牵引、培根铸魂、科教融合”的煤炭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邱继生、任建喜、田楠、尚长春、李静、唐丽云、任翔、吕勤勇、王秋莎 |
二等奖 |
8 |
安全学院 |
西部煤炭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科研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翟小伟、赵蕾、王凯、文虎、屈孟男、同超、单鹏飞、任立峰、马腾、苏畅 |
二等奖 |
9 |
计算机学院 |
融入课程思政的《数据可视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
马天、张婧、张丽娜、符立梅、贾鹏涛、杨艳、杨嘉怡 |
二等奖 |
10 |
机械学院 |
面向能源强国建设、行业特色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李雪伍、张传伟、杨芝、李帅田、赵栓峰、钟斌、寇发荣、石甜、张莹 |
二等奖 |
11 |
化工学院 |
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李振、王宏、常静、张宁宁、屈进州、熊善新、党永强、朱艳洁 、赵伟 |
二等奖 |
12 |
测绘学院 |
土地复垦技术与方法(教材) |
陈秋计、岳辉、马健梅 |
二等奖 |
附件16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校级学科竞赛一览表
序号 |
竞赛名称 |
承办学院 |
1 |
研究生创“芯”大赛 |
材料学院 |
2 |
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地环学院 |
3 |
“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 |
地环学院 |
4 |
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 |
管理学院 |
5 |
“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 |
化工学院 |
6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机械学院 |
7 |
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 |
计算机学院 |
8 |
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 |
建工学院 |
9 |
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理学院 |
10 |
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通信学院 |
11 |
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电控学院 |
12 |
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 |
化工学院 |
13 |
研究生GIS创新大赛 |
测绘学院 |
14 |
研究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管理学院 |
15 |
研究生MPAcc学生案例大赛 |
管理学院 |
16 |
“敬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生征文比赛 |
马克思主义院 |
17 |
博硕士论坛暨学术论文演讲比赛 |
能源学院 |
18 |
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艺术学院 |
附件17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科技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竞赛名称 |
竞赛 等级 |
获奖 等级 |
获奖学生 (第一人) |
学院 |
指导 教师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 |
国家级 |
特等奖 |
辛飞龙 |
能源学院 |
来兴平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一等奖 |
常璐璐 |
测绘学院 |
郑颖春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一等奖 |
孙甜甜 |
理学院 |
李俊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冯燕妮 |
理学院 |
韩娟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刘鹏 |
通信学院 |
李俊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李瑶 |
计算机学院 |
冯卫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郭景阳 |
通信学院 |
金浩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李恒 |
通信学院 |
姬战怀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葛喜良 |
理学院 |
杨爱丽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刘郭晗 |
通信学院 |
赵梦玲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郭润润 |
理学院 |
李自刚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晁梦遥 |
电控学院 |
郑颖春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雷宇航 |
建工学院 |
苏军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赵瑞瑞 |
通信学院 |
张仲华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成欣 |
管理学院 |
韩娟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任志腾 |
机械学院 |
冯卫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周璇 |
理学院 |
赵梦玲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陈悦 |
理学院 |
姬战怀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赵丹阳 |
理学院 |
姬战怀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李雪倩 |
理学院 |
杨爱丽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苟娜娜 |
计算机学院 |
韩娟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吕佳昊 |
通信学院 |
李俊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王怡雯 |
通信学院 |
冯卫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张晓阳 |
管理学院 |
金浩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万艳君 |
电控学院 |
姬战怀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张天洋 |
理学院 |
金浩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薛世龙 |
理学院 |
韩娟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左伟华 |
理学院 |
李俊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赵雪凤 |
能源学院 |
冯卫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彭嘉超 |
理学院 |
金浩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彭艳颖 |
理学院 |
姬战怀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刘欣怡 |
电控学院 |
杨爱丽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赵京华 |
理学院 |
冯卫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胡嘉霆 |
理学院 |
李自刚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白丹阳 |
通信学院 |
郑颖春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高翔 |
理学院 |
苏军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王瑜琛 |
理学院 |
赵梦玲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莫燕萍 |
通信学院 |
李俊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武子威 |
电控学院 |
李俊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贾丹铭 |
电控学院 |
杨爱丽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查斗 |
计算机学院 |
韩娟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王雅圻 |
理学院 |
赵梦玲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刘俊杰 |
理学院 |
李俊兵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姜天 |
计算机学院 |
郑颖春 |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李坤 |
地环学院 |
边会媛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一等奖 |
李恒 |
通信学院 |
唐善成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一等奖 |
潘博文 |
电控学院 |
刘宝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解彦彬 |
机械学院 |
张旭辉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赵瑞瑞 |
通信学院 |
侯颖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李龙 |
机械学院 |
张旭辉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邢令印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赵瑞祺 |
机械学院 |
张传伟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高红正 |
电控学院 |
潘红光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滕冰洋 |
电控学院 |
潘红光 |
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高凯英 |
电控学院 |
周奇勋 |
中国研究生企业创新管理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池晓宇 |
管理学院 |
张云翌 |
中国研究生企业创新管理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谢嘉航 |
管理学院 |
邹绍辉 |
中国研究生企业创新管理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雒佳乐 |
管理学院 |
王新红 |
中国研究生企业创新管理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傅新然 |
管理学院 |
吕靖烨 |
中国研究生企业创新管理大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宋安琪 |
管理学院 |
邹绍辉 |
中国研究生企业创新管理大赛 |
国家级 |
一等奖 |
杨婷 |
管理学院 |
吕靖烨 |
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 |
国家级 |
一等奖 |
陈紫梦 |
管理学院 |
王新红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向子泉 |
机械学院 |
史晓娟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王峻峰 |
电控学院 |
刘树林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傅晓霄 |
通信学院 |
朱代先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朱振宁 |
通信学院 |
陈伟 |
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李龙 |
机械学院 |
张旭辉 |
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张宇晨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姜之跃 |
测绘学院 |
蔺小虎 |
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陈曦 |
机械学院 |
王川伟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杨黎康 |
电控学院 |
王党树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徐保庆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张一平 |
安全学院 |
张嬿妮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成雨君 |
机械学院 |
潘家楠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梁伟涛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徐开诚 |
电控学院 |
周奇勋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黄渊 |
安全学院 |
郑学召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李全芳 |
安全学院 |
王凯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马岩松 |
安全学院 |
王伟峰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屈高阳 |
安全学院 |
任帅京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刘明要 |
电控学院 |
王党树 |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常驰 |
电控学院 |
郝帅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一等奖 |
赵龙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张宇 |
电控学院 |
王伟峰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陈晓蝶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王奕儒 |
艺术学院 |
孙英丽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杨佳仪 |
艺术学院 |
陈和虎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郭晓畅 |
管理学院 |
张根林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段永丽 |
艺术学院 |
张娜 |
中国研究生创新设计大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张嘉伟 |
电控学院 |
杜京义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一等奖 |
童鑫 |
安全学院 |
郑学召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李杰辉 |
化工学院 |
屈孟男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李全芳 |
安全学院 |
王凯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杨攀 |
能源学院 |
单鹏飞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屈高阳 |
安全学院 |
任帅京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高凯英 |
电控学院 |
周奇勋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琪 |
管理学院 |
索瑞霞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樊宇彪 |
电控学院 |
昝宏洋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滕冰洋 |
电控学院 |
吉瑞萍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李嘉豪 |
电控学院 |
郝帅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刘清华 |
化工学院 |
屈孟男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张永飞 |
建工学院 |
李海滨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杨旭东 |
机械学院 |
寇发荣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张丹 |
测绘学院 |
史晓亮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郝秀丽 |
艺术学院 |
冯青 |
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李嘉苗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周斌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陈曦 |
机械学院 |
王川伟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成雨君 |
机械学院 |
张旭辉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向子泉 |
机械学院 |
史晓娟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张文财 |
机械学院 |
田海波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黄彬强 |
机械学院 |
陈渊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任澄亮 |
机械学院 |
赵栓峰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石炜璐 |
计算机学院 |
马天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彭乐 |
电控学院 |
王征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张宇晨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陈晓蝶 |
电控学院 |
高瑜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赵龙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刘新悦 |
电控学院 |
白云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朱龙基 |
电控学院 |
赵永秀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罗浩 |
电控学院 |
李磊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陈镇 |
电控学院 |
杜京义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刘子煜 |
电控学院 |
秦学斌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王峻峰 |
电控学院 |
刘树林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岳铖 |
电控学院 |
张玉峰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史柯柯 |
电控学院 |
周奇勋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南磊 |
电控学院 |
杜京义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锐 |
电控学院 |
孙思雅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常驰 |
电控学院 |
郝帅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许东巍 |
通信学院 |
赵谦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吕佳昊 |
通信学院 |
朱代先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傅晓霄 |
通信学院 |
朱代先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冯蕊 |
通信学院 |
陈伟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朱振宁 |
通信学院 |
陈伟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李文涛 |
通信学院 |
黄晓俊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李恒 |
通信学院 |
唐善成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赵瑞瑞 |
通信学院 |
侯颖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徐鑫瑞 |
通信学院 |
唐善成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晏琳 |
通信学院 |
冀汶莉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张宇晨 |
电控学院 |
高瑜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刘峥岐 |
电控学院 |
郝帅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赵龙 |
电控学院 |
李红岩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滕冰洋 |
电控学院 |
潘红光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张婷 |
电控学院 |
张玉峰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巨燕 |
电控学院 |
赵永秀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张嘉伟 |
电控学院 |
杜京义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薛航 |
电控学院 |
杨学存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史璐阳 |
机械学院 |
曹现刚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李晨 |
机械学院 |
李雪伍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何君怡 |
机械学院 |
毛清华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史可欣 |
机械学院 |
曹现刚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贺子纶 |
机械学院 |
龚晓燕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杨佳佳 |
机械学院 |
张传伟 |
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王澳倩 |
计算机学院 |
史晓楠 |
|
|
|
|
|
|
ican创新创业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海小军 |
能源学院 |
张波 |
ican创新创业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辛飞龙 |
能源学院 |
来兴平 |
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梁慧泽 |
计算机学院 |
于振华 |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安俊龙 |
通信学院 |
陈伟 |
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李恒 |
通信学院 |
唐善成 |
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汪佩 |
通信学院 |
陈伟 |
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薛奇 |
通信学院 |
黄晓俊 |
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薛娅琳 |
通信学院 |
王晓路 |
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吕佳昊 |
通信学院 |
朱代先 |
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陈川源 |
通信学院 |
张振中 |
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徐鑫瑞 |
通信学院 |
唐善成 |
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刘鑫珂 |
通信学院 |
孙弋 |
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李恒 |
通信学院 |
唐善成 |
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汪佩 |
通信学院 |
陈伟 |
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莫燕萍 |
通信学院 |
陈伟 |
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刘艺 |
通信学院 |
陈伟 |
“BETT”杯英语词汇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黄旭昆 |
测绘学院 |
胡荣明 |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 |
省部级 |
特等奖 |
闫涛 |
测绘学院 |
蔺小虎 |
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姜之跃 |
测绘学院 |
蔺小虎 |
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丽 |
测绘学院 |
史晓亮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郑思莹 |
理学院 |
张守刚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董国华 |
理学院 |
姬战怀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刘鸿宇 |
理学院 |
梁少辉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关麒麟 |
理学院 |
苏军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高翔 |
理学院 |
杨云锋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李雪倩 |
理学院 |
夏小刚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玥 |
理学院 |
夏小刚 |
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成果展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沈鸣飞 |
艺术学院 |
孙英丽 |
“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韩若熙 |
艺术学院 |
蒋巍 |
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成果展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嘉丽 |
艺术学院 |
吴勘 |
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成果展 |
省部级 |
一等奖 |
王嘉丽 |
艺术学院 |
吴勘 |
202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卢宇轩 |
艺术学院 |
董健 |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国梁 |
艺术学院 |
陈越平 |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吴健浩 |
艺术学院 |
孙英丽 |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李晋 |
艺术学院 |
杨惠珺 |
全国大学生绿色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李晋 |
艺术学院 |
杨惠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创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李晋 |
艺术学院 |
杨惠珺 |
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李晋 |
艺术学院 |
杨惠珺 |
东方设计奖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宗姗 |
艺术学院 |
张娜 |
iCAD国际当代青年美术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特等奖 |
范佳佳 |
艺术学院 |
吴勘 |
两岸新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闫思成 |
艺术学院 |
王晶 |
ICAD国际当代青年美术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冯钰铎 |
艺术学院 |
郑强羽 |
FA国际前沿创新艺术设计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冯钰铎 |
艺术学院 |
郑强羽 |
“桃战坏”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黄绮溦 |
艺术学院 |
蒋巍 |
动漫嘉年华文化创新创意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黄绮溦 |
艺术学院 |
蒋巍 |
“桃战坏”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周燕霞 |
艺术学院 |
蒋巍 |
动漫嘉年华文化创新创意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周燕霞 |
艺术学院 |
蒋巍 |
“桃战坏”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贾杨 |
艺术学院 |
蒋巍 |
动漫嘉年华文化创新创意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贾杨 |
艺术学院 |
蒋巍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刘欣悦 |
管理学院 |
史玉芳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刘涵佳 |
管理学院 |
王喜莲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张哲 |
管理学院 |
王新平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若晨 |
管理学院 |
王会战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成欣 |
管理学院 |
张喆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李龙 |
机械学院 |
张旭辉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胡浩楠 |
管理学院 |
闫晓霞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张嘉乐 |
管理学院 |
李琰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刘鸿宇 |
理学院 |
苏军 |
第三届国际商业模拟与案例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钰鑫 |
管理学院 |
方华 |
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苏美玉 |
管理学院 |
郭道燕 |
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高振喆 |
管理学院 |
王新平 |
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肖雪 |
管理学院 |
王新平 |
“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 |
省部级 |
银奖 |
陈雅文 |
管理学院 |
邹绍辉 |
“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 |
省部级 |
铜奖 |
刘洋鑫 |
管理学院 |
杨晴 |
陕西省高等学校碳达峰碳中和经营决策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刘希希 |
管理学院 |
史恭龙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许帅帅 |
管理学院 |
吕靖烨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白杨雨青 |
管理学院 |
索瑞霞 |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初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外语外贸知识技能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挑战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鑫 |
人外学院 |
高宝萍 |
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梁智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邓明月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冯文婷 |
人外学院 |
吴敏焕 |
全国大学生词汇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邓明月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公开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梁智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宇桦 |
人外学院 |
时健 |
全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公开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璐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公开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曾睿洋 |
人外学院 |
高宝萍 |
全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公开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大学生英语时政词汇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大学生英语时政词汇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梁智 |
人外学院 |
秦声 |
航空航天英语知识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文雅 |
人外学院 |
秦声 |
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汉译英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静 |
人外学院 |
李焱 |
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张晶晶 |
人外学院 |
李焱 |
全国大学生写作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王静 |
人外学院 |
李焱 |
全国外语翻译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陈梦歌 |
人外学院 |
时健 |
全国大学生翻译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赵望月 |
人外学院 |
吴敏焕 |
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陈梦歌 |
人外学院 |
时健 |
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张晶晶 |
人外学院 |
李焱 |
多语种商务翻译大赛大学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宇桦 |
人外学院 |
时健 |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邓明月 |
人外学院 |
秦声 |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李卓令 |
人外学院 |
高宝萍 |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王鑫 |
人外学院 |
高宝萍 |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决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赵望月 |
人外学院 |
吴敏焕 |
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决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何晨阳 |
人外学院 |
高宝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