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专业的兴衰,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外部因素,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二是内部因素,全国高等学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经济改革的重心变化必然牵动行业调整结构和布局,在此长彼消的重构中,各行各业在社会总体结构中的地位亦随之发生改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基本是对应的。
只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向,就不难发现,一些专业看似红火热门,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而另一些专业则方兴未艾,逐步显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专业办得好不好主要用就业率来衡量。这种做法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基础学科、一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千万别报国际贸易,因为听起来高大上,还是在国内混。”
“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场所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
“千万别报农学,每天在地里晒太阳,黑得不像样啦。”
……
6月底7月初是全国各地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高峰期。微博上一则“过来人告诉你:千万别报某某专业”的话题引发众多网友讨论和吐槽。学不到知识、名不副实、就业前景差等是吐槽的焦点。
那么,当下中国什么专业最吃香?
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尴尬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就业情况最好的“绿牌”专业,包括建筑学、地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而法学、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和体育教育等专业因为就业情况较差,沦为“红牌”专业。其中,法学、生物等均是前几年报考的热门专业。
早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10个红牌专业就包括法学、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曾经红极一时的专业。
以法学为例,曾是非常受学生青睐的专业。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的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法学专业有97人,在各专业中位居第四。然而,近年来,法学专业持续遭遇就业尴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是拥有法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3所高校。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发布的专业满意度在线调查显示,在法学专业的综合满意度(包括办学条件满意度、教学质量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方面,人大得分最高,为4.8分(满分5分,下同),中国政法大学为4.7分,北大为4.5分;然而在就业满意度方面,北大得分较高,为4.4分,人大和中国政法大学均为4.1分,明显偏低。
在地方高校,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该省59所本科院校中,设置法学类专业的学校达到30所,不仅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农业类、医学类的专科高校也都开设有法学专业。这些院校的法学专业综合满意度大多能达到4分以上,但就业满意度普遍只有3.5分左右。有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大,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在就业方面沦为“红牌”专业。
与法学专业的命运相似,英语作为一度红火的热门专业,同样因为招生规模无限制扩张而遭遇就业尴尬。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只有200多所,2004年增至598所,2011年则达到959所。2013年,全国20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1000所开设了英语专业。在一些985、211高校,像清华、北大、复旦、北外等每年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数量较为稳定。但在一些地方院校却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以中部某省份一个市属师范学院为例,公开资料显示,该校近几年每年竟招收了1500名左右的英语专业本科生。
与法学、英语相比,经管专业近年来更是可以用“红得发紫”来形容。以著名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坊间甚至流传着“从这两个著名学院大门里走出来的学生,即使不是高考状元,他的室友也是”这样的说法。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学专业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288人;工商管理专业有283人,位居第二。
经管类专业红透半边天并非一日之功。1992年,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而到200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10倍,而且录取分数基本都排在本校所有专业的前五位。
在近十几年的高考高招中,经济管理、金融、外语、计算机、互联网、建筑等专业轮番登场,各自红火一时,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热门专业出现的时间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周期的对应关系。
高考研究专家、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表示,热门专业的兴衰,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外部因素,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强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起行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校专业设置的变化。二是内部因素,全国高等学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制约着专业布局的变化。
由规模扩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在一定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趋势。在此过程中,高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必然重新调整。从全国范围看,各招生专业设置的比重、比例正在进行着较大的调整和重新布局,这个过程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期。
“这种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感到迷茫、无助。”王极盛表示,家长和考生要擦亮眼睛,看清高校专业调整的动向,“一些专业看似红火热门,但由于多年受追捧,可能市场需求已经趋近饱和,几年后可能变成冷门专业;一些新兴专业也许目前并不被太多人关注,但未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几年后会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