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如今已成全社会共识,高校、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乃至社会大众又该如何精准发力?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互联网+文创作品展示暨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专家们汇集群体智慧,共同为步入深水区的双创教育寻找着力点。
双创教育应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
“上海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作为这座城市中的高校,我们也责无旁贷。”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表示,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给了她许多触动,“那里是全球最大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创新创业企业,它们的产业发展需求可直接与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反过来看,它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创业项目等也能丰富硅谷和湾区的发展。在长三角地区,我们也亟待有这样一种协同发展模式。”
2017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2%,随着“文创50条”的出台,上海推进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已经启动,文创与科创未来都将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刘兰娟提出三点看法,“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是长三角双创教育一体化的突破点,直接瞄准培养人才的瓶颈,可真正把产教融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深化文教融合要借力‘互联网+’的赋能手段,拓展‘文化+’新思维,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催化作用;第三,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撑作用、在前沿科技的载体作用、在文化创意的引领作用。”
解决痛点,建设双创“生态文明”
不过,双创教育目前尚存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主席、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徐小洲认为,“我国双创教育的主要矛盾在于数量和质量的难以协调。”
他告诉记者,从高校内部来看,主要存在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足三大问题。同样地,在高校外部也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社会大众对双创的认可接受度有待提高,不能简单用‘赚没赚钱’‘破没破产’ 来看待创业这种新生活方式;第二,双创人才与企业还需要更多来自政府部门的制度保障;第三,社会应该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具有引领性的双创平台,更多企业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
徐小洲直言,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高校与企业有能力也有义务走在全国前列来解决这些痛点,“最终我们应该形成以高校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创生态文明体系,校企合作将大有可为。”
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表示,面向创变时代的双创教育,学校只是知识传播的一个界面,不再是全部。“未来,学生来学校更多是为了寄托精神和结交伙伴,企业、社区和众创空间开始成为新的课堂,企业家和社会创客成为新的导师。”他也提到,人工智能和知识簇群开始取代教师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包括课程和教材在内都应该适应新人类的需求进行变革,“创业画布”就是此类最新教材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基于现代化强国目标,着力提供新技术和高端人才的战略支撑。”
高校激励与社会平台“精准赋能”
刘兰娟透露,为进一步激励双创课程在全校层面的推开,财大高度重视教材开发,已在《学术成果管理办法》中将“教学成果”认定为“学术成果”,与岗位评定考核、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同时,为解决“老师不知道双创应该怎么教”的现实问题,财大教师发展中心正计划进行大范围师资培训,“目前我们开设的20余种双创课程中,不乏由企业导师前来授课的情况,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各大高校都应该培育一批专业的双创师资力量。”本次由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华章出版社共同组织的全国创业师资培训班,吸引了全国200余位教师参与。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来自高校内部的变革,政府、企业与社会也正携手搭建平台。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原复旦大学副校长冯晓源介绍,成立于去年11月的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正着力为创业者解决实际困难。
“双创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走出高校后,这些创业者最需要的也不再是一个讲解理论的培训班,他们或许面临资金、人才、政策法律疑惑、技术壁垒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精准诊断、精准对接、精准赋能,提高双创要素配置效率,帮助创业者共渡难关。”据悉,学院将优先选拔杨浦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双创人才作为学员,集高校、行业龙头企业、投资人、创业导师等各家之力提供个性化服务,“我们希望利用五角场‘沟通无限’的概念,让创业者成为未来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