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旧版网站 > 热点聚焦
教育强国 强在贡献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05]  阅读次数:[]

如果说教育强国的第一层含义是“教育强”的国,另一层含义则是教育“强”国,以好的教育支撑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强不强,就是贡献大不大。在本版6月12日刊出《教育强国强在内涵》之后,今天我们刊出对教育强国进行探讨的系列文章第二篇,解析教育何以“强国”。

1.教育成为人力资本的孵化器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人力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存在一个过程,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首次对才能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其后,无论是世界发展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都在不断强化人力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甚至将二十世纪称为“人力资本世纪”。人力资本是一个存量概念,源于积累,教育是实现积累最主要的途径。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注重教育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尤为显著。二战后,日本、德国经济腾飞的内在原因就在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即使经济极度困难时期,仍然没有缩减教育投入。美国20世纪90年代110多个月的强劲增长也源于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以说,通过教育实现人力资本的提升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缺少历史证据,更不缺乏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教育培养的大量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前列,位居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之首。科技人力资源是进一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近十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4252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9154万人的新高点,保持了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地位,从每年新增情况来看,也远高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支撑了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提供了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增长的关键性要素。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规模大而不强,增长速度快而不优,转方式、调结构仍然是重中之重,这也预示着对人力资本的高需求,对教育的高要求。近年来,我国物质资本存量快速增长,这表明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上,特别是人力资本质量。总体来看,我国人力资本底子薄,积累少,现有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劳动大军仍以初中生为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美国的13.3年、日本的11.6年、德国的12.2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2015年达1.4亿人,有学者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将在5-10年后消失。同时,我国不少传统产业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非常规”发展模式。因此,在“追赶效应”消失、生产要素的优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后,如何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替代显得尤为关键。

当前,我国人力资本总量与结构尚有较大优化空间,教育的改革发展应该基于更宏大的视角,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做进一步谋划。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这是保障人力资本存量稳步增长的必要物质条件,也是基本要求。二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人力资本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的特征,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在培养高学历人才,也要包括高技术、高技能以及高素养等多样性的目标。三是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核心位置。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为本位,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供需平衡。

2.教育成为知识创新的推动器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曾指出,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也是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核心要素。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这其中的最大动力是创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通过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培育等方式,不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使受教育者产生了更高的发明创造能力。知识创新是动态发展的,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教育始终指引着人类认识未知的领域,开拓认知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从根本上决定了知识创新的高度和速度,是推动世界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历史上的每个年代,都对科技人才和知识创新充满期待。具有代表性的洋务运动通过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口号,既体现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渴望,也表达了“自强”的决心。詹天佑负责修建的京张铁路、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都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人才的自主研发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更是突飞猛进,成绩卓越。教育主动服务国家科技主战场,科技贡献显著提升,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产业发展、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做到了“顶天立地”。在高精尖领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高校重大科研成果和创新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比如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报告,被视为“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应用研究领域的例子也非常多,如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黄车,解决了大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小黄车”的创始团队正是2016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季军。与此同时,高校智库为国家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展现了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都具有鲜明的新生特征。处于工业化后期的中国,随着技术水平逐渐接近世界前沿,自主创新和高效转化难度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难题需要攻克。突破核心技术方面的障碍,关键在人才。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教授表示,区块链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区块链所体现出来的科技含量获得了高度重视,但是仍然出现了百万年薪无人胜任的尴尬局面。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时代已经有了明确的需求,教育就要做到精准的创新人才供给。为适应新形势,劳动者要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要有开创新局面的综合素养。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一以贯之,注重全学段的参与以及精准衔接,基础教育要充分发挥奠基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理想与观念的养成。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弥补科技成果产业化缺失的短板。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要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改造出能够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为新科技革命做好技术和人才储备。

3.教育成为社会进步的调节器

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实质和动力,认为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就要发展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进步的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从哲学范畴来看,社会进步是必然发生的,但是其发生的时点、速度以及效果却具有不确定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实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要任务是促就业、提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国际经验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者的发展机会和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因素。从个人发展来讲,通过受教育可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提高收入水平,踏入职场上升通道。从调节社会关系来讲,教育是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重要杠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工具。教育让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获得了报酬的增加,给予每一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格局千差万别,社会发展的需求迥然相异,但是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关键位置。近年来,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大幅提升,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近3年,高职教育使850万个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每年约有500万名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城镇就业,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供需失衡,优化了区域人才培养结构,增强了每个家庭追求生活品质的能力与信心。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60%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了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更好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快速提升。随着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逐渐深入,毕业生就业情况逐渐好转,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起薪标准大幅度提升,且工作后收入增长迅速,根据麦克思的统计,制造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收入水平持续上升,从2012年的3337元提升到2016年的4249元。通过系列举措的稳步推进,从根本上保证了每个孩子成长成才的权利,通过教育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找到了走向成功的正确通道。

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教育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当前,社会上对教育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教育拼爹”“寒门再难出贵子”经常成为热搜话题。事实上,这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期待,同时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打破“代际贫困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是教育事业的使命,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常住人口每年均保持2000多万的增量,城乡劳动力人口素质差异巨大。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以上人群的收入水平将是影响“橄榄形”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提高质量、重视公平、合理有效分配教育资源仍然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充分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义务教育是长期性解决贫困的根本路径保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全面实施。二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是解决实际问题最直接的教育手段,要加大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三是提供与产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相适应的学历教育及培训,使新进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农村转移人口等群体尽快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也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吾道废兴时否泰,人才进退国安危”,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将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创新动能加大,使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根本牵引力和驱动力。回顾历史,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未来,加快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能否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重点在人才,重任在教育。

· 中国工程院院士做客“胡杨林大...
· 研究生院研工部党支部与研究生...
· 西安科技大学在2023年中国研究...
· 学校召开秋季学期研究生期中教...
·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 艺术学院举办“胡杨林大讲堂”
|
|
|
|
|
|
|
|
|
|
|
|
|
|
|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地址:雁塔校区北院教学主楼二楼,临潼校区骊山校园综合楼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