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旧版网站 > 理论观点
我国高校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实施:调查分析及改革建议
作者:[罗尧成]  来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发布时间:[2013-08-28]  阅读次数:[]
  与博士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不同,对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影响其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了探寻我国高校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专门设计了“硕士生课程教学与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对国内14所高校部分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展开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研,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为研究生课程的针对性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启迪。

  一、高校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于2011年6月在国内14所高校同时展开,包括3所“985工程”高校(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5所“211工程”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6所省属高校(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宁波大学),共回收有效硕士生问卷1251份,上述三类高校分别为370份、324份和557份。调研对象中,男生674人,占53.9%;女生577人,占46.1%。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872人,占69.7%[①];二年级328人,占26.2%;三年级44人,占3.5%;其他7人,占0.6%。此外,调研对象中有文科硕士生440人,占35.2%;理科304人,占24.3%;工科507人,占40.5%。

  1.硕士生了解专业前沿的主要渠道

  有关硕士生了解专业前沿的主要渠道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硕士生了解专业前沿的渠道情况

赞同

不赞同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

课程学习

683(54.6)

568(45.4)

学术会议

518(41.4)

733(58.6)

纸质期刊

476(38.0)

775(62.0)

国内外访学

82(6.6)

1169(93.4)

学术报告

579(46.3)

672(53.7)

参与课题

467(37.4)

784(62.6)

网络资源

798(63.8)

453(36.2)

  表1数据显示,硕士生认为网络资源(63.8%)、课程学习(54.6%)是了解专业前沿的最主要渠道;比较而言,国内外访学、参与课题、纸质期刊以及学术会议等途径对于硕士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太明显。这一结果表明,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第一,随着高校信息技术条件的完善以及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丰富,网络资源已成为硕士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的最主要渠道;第二,课程学习(广义上也能包括网络资源)是硕士研究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的主要方式,专业领域的纸质期刊和参与课题目前尚未成为硕士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的重要渠道;第三,硕士生仍比较缺乏参加部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国内外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于这些项目在获得专业前沿知识中所发挥的作用评价较低。

  2.硕士生课程最为缺乏的教学内容

  有关硕士生课程最为缺乏的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硕士生认为当前教学内容最缺乏的方面

赞同

不赞同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

前沿性

496(39.7)

755(60.3)

实践性

947(75.7)

304(24.3)

学术性

387(31.0)

864(69.0)

研究方法

425(34.0)

826(66.0)

跨学科性

502(40.1)

749(59.9)

个性化

576(46.0)

675(54.0)

  表2数据显示,高达75.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硕士生教学内容最为缺乏的是实践性。这反映了我国当前应用主导的硕士生就业现状与学术主导(传统的硕士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教学内容二者间的矛盾。在当前我国硕士生教育攻读学术性学位人数仍远远多于专业学位人数的背景下,必须注重通过增强学术性学位硕士生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为硕士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做好相应准备。比较而言,经过近年来研究生课程的不断改革完善,硕士生在获得专业前沿性知识、研究方法类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方面都有明显改进,但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强课程体系的个性化仍是硕士生课程改革应着力关注的方面。

  3.硕士生对教学组织方式的评价

  硕士生对各种教学组织方式的评价情况见表3。

  表3 硕士生对不同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习效果重要程度的评价

很重要

比较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缺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教师讲授

661

52.8

474

37.9

91

7.3

25

2.0

0

0

实验或社会实践

801

64.0

394

31.5

46

3.7

8

0.6

2

0.2

研究生参与授课

381

30.4

540

43.2

288

23.0

36

2.9

6

0.5

论文写作式教学

397

31.7

567

45.3

242

19.3

39

3.1

6

0.5

多媒体教学

300

24.0

493

39.4

384

30.7

71

5.7

3

0.2

项目作业

452

36.2

616

49.2

157

12.5

25

2.0

1

0.1

学术沙龙

378

30.2

621

49.6

202

16.1

45

3.6

5

0.4

文献阅读研讨

631

50.4

492

39.3

107

8.6

20

1.6

1

0.1

  表3统计数据表明,对于硕士生而言,实验与社会实践对于专业学习最有帮助,其被认为“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高达95.5%(64.0%+31.5%),教师讲授和文献阅读研讨被认为“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分别为90.7%和89.7%。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超过三分之一(36.4%)的硕士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并未对自身学习带来多大帮助。当然,不同科类硕士生对于不同教学组织形式重要性的评价是否存在差异,还需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本调查还发现,74.7%的被调查硕士生认为网络学习对于促进专业学习的效果明显。因此,学校应为硕士生网络学习的开展创设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4.硕士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硕士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情况见表4。

  表4 硕士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及感受

较好

较差

缺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清晰地呈现课程内容

497

39.7

632

50.5

104

8.3

18

1.4

0

0

恰当选择了教学方法

343

27.4

696

55.6

183

14.6

28

2.2

1

0.1

有效利用了课堂时间

311

24.9

672

53.7

235

18.8

31

2.5

2

0.2

注重个性化教学举措

284

22.7

544

43.5

365

29.2

56

4.5

2

0.2

形成自由互动的环境

351

28.1

540

43.2

301

24.1

57

4.6

2

.2

课堂学习的总体感受

316

25.2

655

52.4

230

18.4

48

3.8

2

0.2

  由表4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硕士生教师总体上在“清晰地呈现课程内容”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上表现良好,二者的满意率分别达到了90.2%和83.0%;这从硕士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总体感受上也可得到印证,77.6%(25.2%+52.4%)的被调查硕士生对课堂教学总体评价良好。第二,硕士生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注重个性化教学举措”和“形成自由互动的环境”上还存在着较多不足,尤其是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方面,三分之一(33.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教师课堂所能发挥的这一方面作用作了否定性的评价。

  5.硕士生参加创新计划项目情况

  有关硕士生参加创新计划项目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硕士生学习期间参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情况

参加

未参加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

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406(32.5)

845(67.5)

精品课程学习

469(37.5)

782(62.5)

研究生暑期学校

362(28.9)

889(71.1)

研究生学术论坛

533(42.6)

718(57.4)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

161(12.9)

1090(87.2)

国内外访学

142(11.4)

1109(88.6)

产学研联合培养

124(9.9)

1127(90.1)

  由表5可以看出,硕士生学习期间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精品课程学习、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的情况较为普遍,其比例都在三分之一左右。比较而言,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开展国内外访学,以及在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开展研究的情况却不多。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硕士生都参与了创新计划项目,但参与比例在不同项目间很不均衡,高达42.6%的硕士生参加了学术论坛,但仅有9.9%的硕士生参与到产学研联合培养过程中。统计还显示出,交流主题的前沿性状况、学术交流(如学术会议)主题是否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以及是否有交流经费支持,这是影响硕士生参加学术交流的最重要因素。

  6.硕士生对课程学习情况的总体描述

  硕士生对课程学习情况的总体描述见表6。

  表6 硕士生对课程学习情况的总体描述

较高

较低

缺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专业学习面临的挑战程度

502

40.1

620

49.6

115

9.2

8

0.6

6

0.5

积极主动的合作学习程度

308

24.7

685

54.8

241

19.3

11

0.9

6

0.5

与教师互动的程度

226

18.0

586

46.8

392

31.3

41

3.3

6

0.5

学习经历丰富程度

258

20.6

550

44.0

405

32.4

32

2.6

6

0.5

学校环境支撑程度

289

23.1

602

48.1

302

24.1

52

4.2

6

0.5

  表6统计数据显示,89.7%的被调查硕士生认为专业学习面临的挑战程度较高,这一方面可能表明硕士生导师对于硕士生学习的高要求,另一方面也暗示着,随着硕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近年入学的硕士生并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准备,他们要达到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学习上面临着较大难度和挑战,需要付出较大努力。超过1/3(34.6%)的被调查硕士生认为与教师互动较少,35%的被调查者认为硕士生学习期间经历不够丰富,这表明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学习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应成为硕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7.硕士生对专业学习环境的评价

  硕士生对专业学习环境的评价情况见表7。

  表7 硕士生对学校专业学习环境的评价

赞同

不赞同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

参与学术会议较少

625(49.9)

626(50.1)

图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

606(48.5)

645(51.5)

高水平学术报告较少

721(57.6)

530(42.4)

网络学习环境不便

250(20.0)

1001(80.0)

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灵活

588(47.0)

663(53.0)

产学研合作机会较少

648(51.8)

603(48.2)

  在学校环境对专业学习的支撑方面,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不便”,但有一半左右的硕士生认为“参与学术会议较少”、“高水平学术报告较少”、“图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产学研合作机会较少”,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应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提供硕士生参加学术会议、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提供产学研合作机会等方面,进一步改善相关条件,为硕士生营建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

  8.硕士生积极投入课程学习的原因

  有关硕士生积极投入某门课程学习的原因的调查结果见表8。

  表8 硕士生积极投入某门课程学习的原因

赞同

不赞同

人数(比例%)

人数(比例%)

个人研究兴趣

807(64.5)

444 (35.5)

教师要求严格

538(43.0)

713(57.0)

课程考试严格

447(35.7)

804(64.3)

教师学术魅力

312 (24.9)

939(75.1)

教师积极投入

246 (19.7)

1005(80.3)

就业密切相关

515(41.2)

736(58.8)

课题研究相关

535(42.8)

716(57.2)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硕士生(55.3%)平均每天课外学习时间不足2小时,更有11.6%的硕士生认为自己的课外学习时间小于1小时,这一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硕士生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欠缺,暗含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危机。究其原因,有研究分析指出,高校研究生教育条件和认识不到位,导师有效指导不到位,以及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到位是导致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弱化的重要原因[1]。表8统计数据显示,影响硕士生对于某门课程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个人研究兴趣(64.5%),此外,教师严格要求、与研究课题相关、与就业密切相关,这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而言,教师的学术魅力及其积极投入并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投入。

  二、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及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①网络学习对于促进硕士生的专业学习作用明显,网络资源已成为硕士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知识的最主要渠道,课程学习是硕士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的主要方式。②实验与社会实践十分有助于硕士生的学习,教师讲授和文献阅读研讨也是提高硕士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方式。③研究生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体上得到了硕士生的肯定,在“清晰地呈现课程内容”和“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上受到了硕士生的好评。④许多硕士生参与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部分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发挥了良好作用。⑤学术交流主题是否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是否处于专业领域前沿,是否有交流经费支持,这些是影响硕士生参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因素。⑥个人研究兴趣、教师严格要求、与研究课题或就业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影响到硕士生对于一门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基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本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学习还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①在课程内容方面,硕士生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不够,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必要支持。②在课程教学方面,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够,研究生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注重个性化教学举措”和“形成自由互动的环境”上还存在诸多不足,此外,未能做到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③在学习方式方面,许多硕士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整体而言,硕士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明显不够。④在学习环境上,硕士生参与部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机会不多,参与比例在不同项目间很不均衡,参加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的硕士生很少。总体而言,硕士生学习期间经历不够丰富,学校尚未创设出有助于硕士生学业成长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三、基于调研分析结果的改革建议

  提高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质量,可从如下几个维度进行思考:一是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形成研究生创新的知识结构,要能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兴趣;二是课程教学要符合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研究性的特征;三是研究生学习与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学习环境的创设要能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投入。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高校研究生课程的下一步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两对结构”,构建利于研究生创新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求,更要反映“专深、前沿”的整体功能特性,因为后者对于研究生教育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更具实质性价值。为了构建研究生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强化课程学习对于科研训练的作用,在研究生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切实优化两对结构:一是(不同)课程间的结构与课程(内容)中的结构。根据本课题调查结果,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尤为关注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从培养创新人才着眼,还应进一步关注专业前沿课程、研究方法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课程类型;在实现方式上,在所有课程内容中渗透实践的环节、前沿的要求、方法的意识,以及跨学科的视角,比单纯设置专门性课程的效果会更好。二是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在形式结构上,要注重体现课程内容与结构安排对于实现科研训练的支撑作用,而更为关键的是,要以研究主导的指导思想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除了需要直接开展课程结构的优化之外,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受课程设置指导思想的影响,要提高研究生课程实施的质量,首要的是要使研究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与自身研究感兴趣、与当下的研究任务以及未来的就业紧密相连。这要求改革目前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相关和集中”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课程设置[2],同时改革传统的研究生入学即统一设课的做法,实施阶段性的课程选择机制[3],有效保障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兴趣性以及与研究任务的相关性。

  2.改革教学方式,形成以自学和研究主导的教学过程

  实现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整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必须改革目前的课程实施方式,使二者的整合成为现实。改革举措包括:第一,增大研讨式课程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比重,改变目前讲授式课堂居于主导地位的现状。第二,变研究生教学为研究生学习,充分发挥研究生课外学习对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在课外自学的基础之上。浙江大学杨卫院士曾指出,美国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很强的外界压力,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课程学习,美国的课程学习要求非常严,一个学期尽全力也只能上4门课,压力却非常大,完成作业非常费时[4]。这充分表明,国外研究生培养的较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的课外自学基础之上的。第三,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实施以研究主导的教学方式改革,如文科教学中可通过论文写作以科研带动教学,在两者的互动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5];在工科教学中通过项目设计来加强科研训练。

  3.完善培养制度,营建互动实践开放的专业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和环境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作用非常重大。本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尚未创设出有助于研究生学业成长的开放性学习环境,可通过培养制度的完善来改革这一现状:第一,完善培养方案,将课外学习纳入培养过程整体进行设计。要通过学术沙龙、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课外学术活动的组织开展,构建研究生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互动学习对于促进研究生专业学术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第二,改革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重要作用,根据目前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不足的现状,要尤为注重推进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第三,改革指导制度,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知识生产场所和从业者范围的扩大,预示着原有大学封闭的办学体系的终结,要求大学逐步实现从学科规范和过程控制下的封闭系统到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开放系统的转变[6]。这一转变体现在研究生的指导制度上,则需提倡集体指导,集体指导下的导师小组可由校内不同学科的导师构成,也可是校内导师与来自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的校外专家共同组成。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进入到学术前沿和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同时可以超越学科界限,便于他们从不同学科的教师那里获得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从而能更加有助于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钱佩忠.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弱化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52-56.

  [2] 罗尧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5.

  [3] 徐娇健.推进课程选择机制改革 提高研究生学习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38-41.

  [4] 杨卫.营造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3-6.

  [5] 吴秀明,戴燕.文科人才培养规格与本、硕、博关系的处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27-31.

  [6] 蒋逸民.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3-7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做客“胡杨林大...
· 研究生院研工部党支部与研究生...
· 西安科技大学在2023年中国研究...
· 学校召开秋季学期研究生期中教...
·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 艺术学院举办“胡杨林大讲堂”
|
|
|
|
|
|
|
|
|
|
|
|
|
|
|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地址:雁塔校区北院教学主楼二楼,临潼校区骊山校园综合楼四楼